有鸭松羹、薄饼、珍珠粄、算盘子、笋粄等传统小吃,有酿豆腐、苦笋煲、白切鸡、姜酒鸡、药根鸡煲、梅菜扣肉、炒猪肠、全猪煲等客家传统名菜。推荐薄饼和药根鸡!牛包衣味道独特,值得一试
大埔人文底蕴最深厚,大埔作为美食之乡,也并非徒有虚名的!大埔县传统客家小吃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以其品种繁多,口味纯正、做工精良、绿色健康而被评为中国小吃名县,仅仅小吃就达到200多种,食材均取自于大埔的天然长寿食物,多以粮食为主料加工,以大米或木薯粉做成粄皮,再包以各种类型的馅料,制成各种名称的小吃。如:笋粄、忆子粄、鸭松羹、酵粄、算盘子、仙人粄、艾粄、薄饼、鸡血粄、笋粄、叶子粄、老鼠粄等。潮汕人称为“粿”,客家人则称之为“粄”。粄皮弹滑并富有嚼劲,吃的时候蘸上一些特制的粉料,别提有多好吃了。简直是大自然给于大埔人的馈赠!充分体现了客家美食文化的特色,颇负盛名,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国内乡亲的喜爱,大埔也因此有“客家传统美食之都”的美誉。
【百侯薄饼】 (在大埔县百侯镇的是最原汁原味的,距离县城湖寮镇不远,开车大概15分钟)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是清朝雍正年间,百侯人杨赞绪,任陕西按察使时带回家乡的四种点式(薄饼、绿豆粄、豆子羹、蕨粉粄)之一。薄饼有“锦囊藏宝”之称。其制作方法:一是用面粉作饼皮。把面粉加进适量的水和少许盐水,用力揉搓至软韧粘结后,放入加热后的平面锅上,推平压薄,烤熟时饼薄如纸。二是制作馅料。一般以肉、豆腐干、蒜白、香菇、虾仁、鱿鱼丝等为原料,再加上适当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包入饼皮扎好,再加上胡椒粉或辣酱等佐料,即可食用,其味鲜美、香甜可口。
【忆子粄】(县城可吃) 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要领是:一是用糯米粉作粉皮,揉搓至软韧粘结,分成小团,撒上适量的生粉,压成粄皮;二是制作馅料,一般以靓肉片、鱿鱼丝、豆腐干、蒜白、香菇、虾米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然后把馅料包进粄皮里,扎成四方立体形,用干净的叶子包好,涂上食油,放蒸笼里,用猛火蒸熟,再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其味别具一格。
【笋粄】(县城可吃) 其制作包括粄皮和内馅两部分。粄皮以薯粉为原料,用开水拌和揉搓,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制成薄度小圆形粄块;内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
【鸭松羹】(县城可吃到) 制作原料为纯净洁白的淀粉、红糖、猪油、生姜及陈皮碎末。其制法先把生粉炒熟,再将红糖加适量的水煮稠,用粗纱布过滤,除净杂质,放回锅里,撒上生姜及陈皮碎末,加上适量的油。待煮沸时,一边把炒熟的生粉用细筛均匀地筛选进稠糖上,一边缓慢地注入油料,并不停地搅拌,直至羹呈黑褐色,光亮润泽,香气喷发时便成。其味香甜松脆。
【珍珠粄也叫老鼠粄】(县城可吃) 原名老鼠粄,著名作家杜埃认为此名不雅,故改名为“珍珠粄”。它的主要原料是粘米。做法是用冷水浸几小时后,捞起滴干后磨成粉,然后用开水拌和,反复揉搓至适度后拧成团,即以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锅上,将粄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磨擦,便可擦出每条1-2寸的粄条掉在锅中,待粄熟浮面时捞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却后再捞起晾干即可备用。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丁、葱花、胡椒粉等佐料,美味有加。大埔县内以西河一带珍珠粄最为有名。
【算盘子】(县城可吃) 主要原料为芋头、淀粉,比例为2:1,配料有靓肉碎、鱿鱼丝、香菇、虾仁等。制作方法:将芋头削皮、洗净、切片、洒些盐、蒸透、热掺入薯粉,加开水拌匀揉韧,搓成条状后,切成颗粒,搓成圆形,再用拇指与食指按,成两面凹的扁圆形,有如算盘上的珠子。后放进沸水锅里煮熟,捞起滴干水份,再放进锅里与配料炒匀,倒入用猪骨熬好的上汤,洒上葱花或元荽,就可上桌。其味香滑,鲜美可口。
【人丁粄】(县城可吃) 主要以粘米与糯米混合粉,加上过滤后的红糖水或开水搅拌,洒上少许食用红色素,揉搓至软韧粘结后,捏成小团,用手掌滚成圆柱条,长约15公分左右,放在蒸笼中猛火蒸透即可。大埔农村老百姓在年节或迎神会期间,大都做此人丁粄作为供品,其谐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
【豆腐干】(县城可吃) 大埔的豆腐干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名播岭南,远销海内外,早在一九五九年就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优质食品。其制法是以上等黄豆为主要原料;香料以肉桂、花椒、八角、豆寇、丁香、甘草、公丁、桂皮、砂仁、大小茴香等十多种药材磨成粉末;用山黄栀或柠檬冲制在开水锅里,染成淡***。特点质坚韧,有弹性,甘、咸、香、鲜四味俱全,可以下酒,佐菜。配以高温灭菌、真空精美包装,成为送礼佳品。
其余小食就不一一分享了。欢迎您来我们大埔小吃名县亲自品尝吧!
舌尖上的广东梅州大埔,没吃过这些小吃,不算来过长寿大埔
只有吃过,看过大埔的这些小吃、才能对大埔有更深的了解,这个广东与福建交界的偏僻小县,您一生值得来一次体验!
广州可以买到特产的地方:上下九步行街、莲香楼、皇上皇、北京路步行街。
1、上下九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是广州的商业中心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2、莲香楼:莲香楼是著名的广州老字号,莲香月饼素以馅料纯正、制作精良而著称。
4、北京路步行街:北京路步行街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商业中心区,有许多历史悠久商铺。
广东客家立冬吃的有:
1、羊肉煮酒
冬至前后,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广东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他们认为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这是客家人对中原[_a***_]习俗的保留,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客家人注重食疗的观念;羊肉比较燥热,但经过烹饪处理,在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强身健体。
2、吃甘蔗
在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叫“立冬食蔗无病痛”;潮汕先人认为在立冬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护牙齿,又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3、客家娘酒
在客家地区,冬指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客家娘酒也叫老酒、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其与江南的糯米水酒异曲同工,但又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流传在客家地区的许多传统民俗正在淡化和消失,但客家娘酒的酿造传统长盛不衰。
4、娘酒煮艾草蛋
客家人在冬至始终离不开娘酒,娘酒煮艾草蛋是冬天女孩子们最爱吃的;娘酒、煎蛋、艾草都是富有营养的美食,三合一的搭配温补效果非常好,非常适合给坐月子和身体虚弱的人进补。
5、客家猪肚鸡
客家猪肚鸡是客家地区很传统的一道菜,历史非常悠久,猪肚鸡又名“凤凰投胎”,是客家地区酒席必备的餐前用汤;客家猪肚鸡可是冬至时节最暖心暖胃的存在,具有非常好的滋补功效。
6、吃萝卜粄
冬至吃萝卜粄是客家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冬至来临时,每户人家都会用糯米粉和萝卜丝、虾米、猪油渣等做成萝卜粄,用蕉叶垫住放在锅里蒸;蒸熟后,大家会趁热品尝,而且要分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吃,庆祝冬至佳节到来。
当然还有很多客家人冬至吃的东西,比如排骨蒸香芋、雪莲果排骨汤、姜母鸭等。
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客家特产:
大埔豆腐干:大埔豆腐干以黄豆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口感鲜美,有嚼劲,是广东省内著名的豆制品之一。
大埔酿豆腐:大埔酿豆腐是将豆腐切成小块,用猪肉、虾仁、香菇等食材做馅,再用豆腐皮包裹,蒸煮而成,口感鲜美。
大埔芋头饼:大埔芋头饼是以芋头为主料,加入糯米粉、糖等制成的糕点,口感软糯香甜。
大埔油条:大埔油条是以面粉为原料,加入酵母、碱水等制成的面团,再切成条状,炸至金***,口感酥脆。
大埔牛肉干:大埔牛肉干选用优质牛肉,经过腌制、晾干、烘烤等多道工序制成,口感鲜嫩,肉香味浓。
以上是一些广东梅州大埔的客家特产,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值得一试。
一般认为梅州、惠州、河源、韶关、深圳、龙岩、三明、 赣州 等客家人最主要的发源地及集中地 ,是客家民系发展演化,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比较独特的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的稳定的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区,其中惠州、梅州、赣州和汀州 被称为客家四州。滨海客家深圳。
中国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9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西、粤东、 粤北和珠江口东岸。范围包括五江流域(赣江、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另外珠三角、闽南、赣北等地,也有大量客家原住民分布,这里分布着不少非纯客家县。如深圳保存下来的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其原住民就是客家人。
据统计,全球约有 8000 万客家人。其中约 5000 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 19 个省的 180 多个市县,仅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已达 2500 万左右,占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 1500 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县(含梅江区)依人口由多至少排列的100个姓氏如下:李、张、黄、陈、刘、钟、叶、杨、曾、谢、温、林、吴、罗、梁、王、廖、丘、古、赖、何、邓、余、侯、朱、邹、熊、郭、肖、洪、宋、户、潘、徐、黎、凌、沈、周、蔡、巫、管、饶、蓝、彭、江、范、卜、胡、许、曹、冯、房、汤、伍、池、姚、吕、孙、章、高、翁、杜、魏、利、夏、幸、邱、傅、赵、涂、阙、庄、申、龚、俞、童、戴、程、白、唐、田、薛、麦、苏、危、欧阳(复姓)、葛、詹、颜、马、柯、练、陆、方、石、连、万、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