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读书的时候,低档的两分五分、高档的一毛两毛,到处都有泡茶的地方。
三十年前出差去四川,重庆、成都、峨眉、乐山、江油、绵阳,到处都是平民价格的茶馆。
如今地价高企,哪怕是五线城市也是寸土寸金。一个茶馆好歹一两百平米,再便宜也要好几百万,外加掌柜伙计高昂的人工,你买价便宜岂不是要血本无归?
哪怕你腰缠亿万不怕亏本弄一个平民价格茶馆,人均消费一块两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你的茶馆门口的茶客每天会一直排队到关门这还不算,所有三毛两毛一件的茶点一开门就要售馨,或打包回家,或店门口就地转售,而你的柜台一定是全天空空如也服务非常难以周到。
你觉得还看得下去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茶馆是唐代开始大规模出现的,但主要只是过路客商的暂时休息场所。
这类似于以前的茶水摊,给客商坐一坐,喝一杯茶,然后继续上路。
从宋代开始,茶馆逐步发展成后来的样子,成为一个社交场所,不在单纯是休息的地方。
茶馆到了明代和清代发展到高峰,基本稍微大的城市都有茶馆甚至茶楼。
这种茶馆分为两种等级:
一种就是茶楼,这是高等社交场所,类似于今天的高档酒楼,只是以喝茶交往为主。
这里的装修考究,饮食茶水非常高档,甚至还有***陪客,一般只有上流社会才能消费的起。
另一种就是普通茶馆,类似于老舍写的《茶馆》,是普通市民和三教九流交往的地方。
因为这里各种人都有,所以相当热闹,很多事情都是在这里谈好的。
清朝中后期,***也会帮助人协调解决事情。因为当时满清******,告状的人进去玩玩被“吃完原告吃被告”,结果钱都被官吏搞走。
所以,他们往往找***大哥来协调,地点就是在官府附近的茶馆。
大哥因为同原告、被告没有什么厉害关系,反而会相对公正的处理,事后收一点差钱而已。
建国以后,因为社会改造,私人茶馆基本就没有了,只是在一些旅游景点存在用于做生意的茶馆。
同时,当时人基本都纳入体制内,每天都要上班工作,每周休息一天,也没有那么多闲人、闲时间去逛茶馆。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茶馆有所恢复,但逐步过时。随着各种咖啡店、酒吧、***等等的出现,社交场所非常丰富。有时候商人在高尔夫球场,就可以谈生意,哪里还有人去什么茶馆。
久而久之,茶馆就一蹶不振,被淘汰了。
清朝时期北京的茶馆是啥样?
中国的茶馆兴于唐朝,盛于清代。那么清代***之地北京的茶馆过去是啥样的呢?
据说清代北京城茶馆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二荤铺”,意思即是茶馆又是酒店的铺子,馆名大多以“天”字命名,如天福、天禄、天泰、天德等茶馆,这些茶馆的环境十分整洁幽雅,茶叶的品种大多为花茶,茶具为盖碗。
二是清茶馆,就是只卖茶,不卖别的,但都设有“手谈”(即象棋)和“笔谈”(即迷语)以此来招徕茶客。一般是上午下棋猜迷,下午听大鼓评书。
三是野茶馆,就是我常听到的“大碗茶”,说白了就是路边店,就是在街旁路边,搭上个凉棚,摆上几条櫈子,茶具也是粗碗土陶。
可以说,清代时期的茶馆就是北京人重要的生活场所,当然更是八旗子弟们每天出入的地方。这些八旗子弟每天手里架着个鸟笼,迈着八字步,头发梳得油光净亮,闲着没事就茶棚一坐,见着熟人更是一坐一天。
天津茶馆有何特点?
说到北京就要不得不说天津。天津人性格大大咧咧,茶馆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天津茶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都比别的地方大一号,茶壶的直径达到了1米以上,放在桌子上比人还要高,长嘴细口,茶房一手推壶,一手拿碗尽力伸向壶嘴冲泡茶叶。茶碗则直接用大号的饭碗代替。
清朝时期遍地的平民茶馆为什么没有了?
茶馆又称茶铺、茶社,在清代它既是休闲啜饮之处,也是谈天说地,三教九流混杂之所。也是文人墨客、商贾朝奉、车夫挑役、手工匠人们常聚的地方。那为什么清朝之后,茶馆的繁荣景象就不再了?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子弟没有了之前的特权,天天泡在茶馆的闲人少了,懂茶的人才随着变得少了。另外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由慢变快,能坐下来慢慢品茶的机会也就没有了。因此茶馆的生意也变的冷清了,最后只好停馆改行。
茶最初是上流社会的饮品,从宋朝开始不断下移,到清朝,茶基本上变成了一种大众饮品,普通老百姓也能在街边的茶铺里喝茶解渴了。
但即便如此,饮茶这种行为还是有一定等级性的,这从饮茶场所,也就是茶馆的区分就可以看出来。
以北京为例,清朝的茶馆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是大的茶楼,分为数层,既有典雅的包间,又有嘈杂的大厅,不仅提供饮茶服务,还可以喝酒吃饭,听戏听曲,属于综合性***场所。
第二类就是单纯的清茶馆。一般而言只提供饮茶服务,但也有些配套服务,诸如各类曲艺、评弹演出等。
第三类就是供普通老百姓喝茶解渴的街边大茶铺。搭个凉棚,弄上几条桌椅板凳,便可喜迎四面八方来客。
而且,茶馆在前现代社会并不仅仅是一类***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承担了一系列属于公共空间的职能。
茶馆之中,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看似都是普通的茶客,但谁又知道哪位背后有着通天的本事?有心打听事的人会在茶馆逗留,去找那些天天泡茶馆的包打听。他们多数人际关系复杂,又天天泡在茶馆里,持有各类真真******的情报,然后拿这些情报去赚个差价,用以维持自己的生计。
嘈杂的茶馆甚至成了秘密社会的据点,比如成都,茶馆林立,于是乎就成了成都袍哥们的联络站。洪门中人为此还形成了一套茶碗阵,作为他们在茶馆中用来确认身份、表达诉求的暗语。
但总得来看,茶馆这种事物属于慢生活的产物,即便是在最草根的茶铺茶摊,普通穷苦大众也不用像现如今996的年轻人那样忙碌,他们可以在一天的劳作后坐下来喝一杯茶,和旁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聊聊天。
今天生活节奏之快,已经很难容得下前现代的简易茶馆。除非是退了休的老人,又有哪个能稳稳坐下来吃上一顿早茶?一些死不要脸的企业甚至声称自己为员工谋***,搞了免费的下午茶,但那些格子间里的白领又有几个能有时间去享受如英国贵族一般慵懒闲适的午后时光呢?
而现在各大城市的高档茶馆也已不是草根阶层能消费得起的,那是权贵阶层炫耀身份的高档场所,和什么夜总会、***之类并无二致。他们似乎想洗白自己身上那股资产阶级的铜臭味,所以才选择了茶馆。而茶馆也投其所好,尽量提供更高端的消费,以便他们炫耀身份。
时代的发展有很多老行当都在逐渐消失,比如曾经满大街修钟表的店,现在也已经几乎绝迹,当然我们还常看到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仿佛一夜之间,这些东西都离我们远去,看不到踪迹了。
其实笔者是四川人,这边倒是遍地茶楼,茶馆,高档一点的地方叫茶楼,普通一点的地方叫坝坝茶,四川人有几个爱好,***、火锅、坝坝茶,特别是坝坝茶,物美价廉很实惠,15块到20块钱一杯,躺到椅子上晒太阳,一晒就是一天。
至于提问者说的清朝遍地的平民消费茶馆为何不在了,综合其原因,还是时代背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腐朽没落,民不聊生,有多少人有那个闲功夫去消费呢?而且笔者觉得茶馆消失,也是分地域的,比如巴蜀地区的茶馆就一直没有消失。
老舍先生的《茶馆》表现了清末民初的时代变化
如果要说茶馆给人们留下最直观印象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这是一部反映清末民初,普通人民生存状态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
在这出话剧中,我们看到了老北京茶馆最初的样子,“烂肉面”、“茶汤”、“蜜糖果子”,都是茶馆里常备的吃食。
这个地方是平民消费的场所,也是大家解决问题的地方,没有什么事情是一碗“烂肉面”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来两碗。
当然平民喝的茶,也不是什么好茶,不过就是一些细末茶,当然如果舍得出钱也是可以喝好茶的,清末时大家休闲也大多去这种地方。
而为什么消失呢?清末民初,社会动荡,连一个安静的书桌都容不下了,哪里还有人能安静的喝一口茶呢?
平民没有时间去消费,因为要生存,有钱人又不喜欢去那种场所,随着西风东渐,那些咖啡店也应运而生,从海外回来的“留洋”人士,又会选择这种新派玩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那种平民消费的茶馆也就慢慢消失了。
茶叶的不是必需品,北方茶馆不多,但是在西南地区,茶馆从未消失
品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生活还在颠沛流离之时,谁有心情去关注心灵上的享受。
特别是北方城市,在清末民初正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之中,仁人志士在追求社会出路,老百姓在努力生活,茶馆在如此背景下肯定不会有太好的发展。
老舍先生的《茶馆》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里面有一心实业救国想卖掉茶馆的秦仲义,有谨小慎微的茶馆掌柜王利发,更有许多底层人民的卑微人生。
到最后,茶馆还是破产了。这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时,为何茶馆消失的原因,在生存问题被威胁时,茶已经不是必需品了,消失灭亡都是正常的事情。
而南方城市,因为经受的战乱有限,那种廉价的茶馆还是存在的,比如著名的***《死水微澜》中,就有对川西坝子中茶馆的描写。
著名四川作家李劫人曾说过:“要想懂得成都,必先懂得茶馆。”另一位作家沙汀,他的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故事就是以一家川西茶馆为背景而展开的。
各个地方的文化不尽相同,在桂林的米粉,走出那个地方,就少了几分韵味,川渝的火锅要到川渝去吃才有滋味,有时候吃的不是味道,可能是一种氛围或者情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