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人物,是民间传说的一名壮族歌手,也是壮家人心中的美丽女神,传说她聪明伶俐、貌似仙女、歌如百灵,有着“歌仙”之美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他的故事和记载很多,甚至把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节日。
因为刘三姐家里排行第三,因名刘三姐。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又称刘三妹的传说。广泛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作品异文甚多。桂西宜山地区传说:宜山下枧河边中枧村,有一姓刘女子,乳名善花,排行第三,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聪明伶俐,喜唱山歌。广西的《浔州府志》、《宜山县志》、《苍梧县志》等,亦有不少关于刘三姐传说的记载。
《刘三姐》取材于壮族有关“歌仙”的民间传说。
善唱山歌的村姑刘三姐,触犯了当地的财主,被迫流落他乡。在异乡,当她看到地主莫海仁(“莫害人”的谐音)欲强霸茶山,就又带领众人唱起山歌揭露地主的阴谋,故而又得罪了莫海仁。莫海仁一方面声称要娶刘三姐,一方面又逼刘三姐还债,欲使三姐屈服。三姐将计就计,提出“你既不怕我唱歌,结亲先要摆歌台,谁能唱歌唱赢我,不用花轿走路来”,并提出不准莫海仁霸占西山茶林。莫海仁被迫应允,重金聘请三位秀才与刘三姐对歌,结果以刘三姐大获全胜而告终。莫海仁又施以阴谋,以重金勾结官府下令禁歌。刘三姐趁民族盛会“赶歌墟”之际,在乡亲们的掩护下,用智抗禁,气得莫海仁浑身发抖,昏了过去。莫海仁气急败坏,欲杀刘三姐未逞。刘三姐在群众的支持下,离开当地,赴外地传歌。
《刘三姐》是一部歌舞剧,共8场。由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1960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首演于南宁。该剧共分8场(附尾声):(1)投亲。(2)霸山。(3)定计。(4)拒婚。(5)对歌。(6)阴谋。(7)抗禁。(8)脱险。全剧由62曲组成,带有浓厚的民歌特点。音乐以流行在广西民间的彩调为基础,并吸收了当地流传的民歌的音调而成。以山歌风歌谣体见长,结构方整,曲式较小。
京剧《刘三姐》剧情介绍
刘三姐因聪明伶俐、擅唱山歌,被认为是黄莺转世,与远近青年对歌,无人能胜。后来刘三姐以歌抗争财主莫怀仁的霸占,最后坠入河中,与爱人李示田双双化仙。
注释
北京京剧团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演出本创编,李世济、谭元寿演出。故事所托为唐中宗时代。
刘三姐山歌传统上出现于明清时期。
因为刘三姐山歌一般传承于川西北的民间,最早可能始于明朝,流传至清朝,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三姐山歌也逐渐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广泛传唱于全国各地,包括一些其他国家的地区。
唐中宗年间。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尝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言语。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
1959年1月,柳州《刘三姐》创编组编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并以柳州山歌《石榴青》曲调为基础编写了主题歌《序歌》,《序歌》的主旋律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谱的最初形态。
1 刘三姐山歌出现的时间是在明清时期。
2 刘三姐山歌最初出现于四川峨眉山地区,是当地青年男女民间***活动之一。
由于其旋律动听,歌词优美,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作品。
3 刘三姐山歌是中国非常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遗产之一,它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坚强和乐观向上,不论时间如何,它都会被人们传唱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