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风景秀美的地质原因: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张家界黄龙洞旅游区、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
桂林市漓江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是世界上规模较大、风景较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之一。桂林市漓江景区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主要景点有象鼻山、冠岩、黄布倒影和仙人推磨等自然景观,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张家界黄龙洞旅游区
黄龙洞景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核心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因享有“世界溶洞奇观”“世界溶洞全能冠军”“中国最美旅游溶洞”等顶级荣誉而名震全球。黄龙洞以其庞大的立体结构洞穴空间、丰富的溶洞景观、水陆兼备的游览观光线路独步天下。黄龙洞洞中有洞,洞中有河,由石灰质溶液凝结而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枝、石管、石珍珠、石珊瑚等各种洞穴景观遍布其中,琳琅满目,无所不奇,无奇不有,仿佛一座神奇的地下“魔宫”。
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
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东部享有“乌江明珠”美誉的思南县,该地质公园于2003年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由思唐、思林、长坝、鹦鹉溪、文家店、板桥、青杠坡等7个集中景区组成。地质公园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体,兼有典型的地质构造遗迹、峡谷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古建筑、古村落、宗教、民俗等人文景观,石林、穿洞、天坑、残丘、喀斯特泉、洞穴堆积等喀斯特景观发育完备,间歇泉、温泉、冷泉、热泉等喀斯特泉一应俱全,景观类型独特而丰富,景色优美而秀丽,类型多样秀美,具有稀缺性。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溶蚀为主要特征的地貌类型,其代表景点包括:
1. 桂林漓江:漓江是中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一,以其清澈的水质、奇峰怪石、洞穴和田园风光而闻名于世。
2. 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是一个以高山峡谷和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3. 黄龙:黄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4. 天坑:天坑是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其特点是地表塌陷形成的大型圆形或椭圆形坑洞,例如中国贵州省的龙宫、广西的龙胜天坑群等。
5. 石林:石林是一种以石灰岩地貌为主的自然景观,其特点是由石灰岩柱、石峰、石柱、石笋等构成的奇特景观,例如中国云南的石林、广西的龙胜石林等。
6. 溶洞:溶洞是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其特点是由地下水长期侵蚀石灰岩形成的地下洞穴系统,例如中国贵州省的龙宫、广西的银子岩等。
7. 地下河:地下河是一种以地下水流为主要特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其特点是由河流侵蚀石灰岩形成的地下河流系统,例如中国贵州省的龙宫、广西的龙脊梯田等。
这些喀斯特地貌代表景点各具特色,是自然界的奇观和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广西是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博物馆,广西处处都有“小桂林”,比如河池市宜州祥贝易水湾、贺州钟山、贺州昭平银壶山、百色靖西旧州、崇左天等、崇左龙州上金等等,处处可现桂林山水的画面。
1、广西喀斯特地貌分布状况
在广西,碳酸盐岩占了整个自治区面积的41%,由东北往西,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出露,东南方向也有零星分布。全国95%的峰林景观分布在广西境内。
2、“峰丛洼地、峰林平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有两个典型的形态:峰丛洼地、峰林平原。碳酸盐岩地区在水的侵蚀作用下,首先形成“峰丛洼地”地貌,并在地势低的地区,逐渐发育形成“峰林平原”。
喀斯特石峰之间有基座相连,几个山峰成一丛,中间圈起一凹洼地,这便是“峰丛洼地”地貌。大化七百弄的“峰丛洼地”分布密度为世界之最。
如果石峰之间互相隔离,成为一片平原上残留着一个个孤峰的形态,并且地表通常发育有密集、弯曲的水系,这便是“峰林平原”地貌。桂林就是峰林峰丛景观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在广西很普遍,处处可现桂林山水的画面,有些地方甚至比桂林更美,广西是个“大桂林”。不过,需要指出的,并不是所有的喀斯特地区都是山青水秀、环境宜人的景象。有些高地势的“峰丛洼地”景观,如大化七百弄,虽然降水丰富,但因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层渗漏水严重,因而十分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生存艰难。
关注“筑梦水云间”,专注于水文化、水利事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1932.html